丹麥歐登塞大學醫院和南丹麥大學神經學家大衛·蓋斯特博士及其團隊根據丹麥衛生部門在2000年至2009年登記的數據庫中,選取了一些15-49歲女性進行了該項病例對照研究,在此期間有317人患腦膠質瘤,另外2126人為對照組;研究者調查、回顧了她們服用避孕藥的情況,發現吃過避孕藥的女性比不吃的女性患腦瘤的幾率明顯增高。其中,服用避孕藥超過5年的女性,這一風險更高。研究人員分析,避孕藥中的成分可能與腦瘤風險增加有關。
美國杜克大學婦產科教授埃文·邁爾斯博士指出,該研究結果可靠,但由于腦膠質瘤的總體發病率很低,所以女性正常用避孕藥不必過于驚慌。但專家同時提醒,不建議女性為祛痘等目的自行長期用避孕藥,以免發生不良后果。
么么說說:吃避孕藥的傷害
口服避孕藥是女性常用的一種避孕方式,它有短效和長效之分,而對健康影響風險最低、甚至可以防癌的短效避孕藥竟是最少被女性選擇的。許多女性為了達到長期避孕,經常服用長效避孕藥,殊不知這樣對身體傷害很大。
家住漢口的魏女士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才32歲,竟突發腦梗塞,導致病發的原因居然是自己5年來長期吃避孕藥所致。
魏女士自5年前生下女兒之后,就一直服用避孕藥。據了解,大多數避孕藥含有孕激素和雌激素,這兩種激素均可以引起血黏度增加,血流緩慢,并會造成凝血功能異常,增加血液凝固性,從而形成血栓。避孕藥已成為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1. 會增加患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通過數年的跟蹤研究:大約10%的育齡女性服用的避孕藥會增加患癌的風險,且誘發癌癥的種類也遠遠超過我們之前預想的。
因此,一些醫生提示女性一定要謹慎服用高劑量避孕藥。這份研究進一步證明,避孕藥也增加女性患子宮癌和乳腺癌的概率。然而,調查還顯示避孕藥能夠防止 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口服避孕藥中的孕激素可以保護子宮內膜不受到雌激素的過度刺激,并可抑制排卵,使婦女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發生的危險性大大降低。
鐘麗緹自曝吃避孕藥避孕致卵巢長瘤!
鐘麗緹雖然已生了3個女兒,但43歲的她依然駐顏有術。生活健康的鐘麗緹日前為二女嚴稚晴慶祝6歲生日,她送給女兒充滿鮮花與糖果的生日派對,令女兒與小朋友們玩得好開心。
不過,據香港媒體報道,鐘麗緹近日錄節目時自曝,曾因服用避孕藥避孕,患上卵巢瘤,她說:“我曾經因為吃避孕藥,導致卵巢長了一個瘤,但已做手術切除了。”
么么提醒:每名女性都應該與自己的醫生商量權衡服用避孕藥或接受激素補充治療法的利與弊。
2. 會增加體重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報道說,美國研究人員在過去幾年中,針對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44種避孕藥進行了深入分析。在經過長期的、大規模的臨床觀察后發 現,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體重平均值未見明顯增加。結果顯示,沒有證據表明服用避孕藥與體重增加有任何必然聯系。據介紹,避孕藥所含的成分是人工合成的雌 激素和孕激素,不會影響脂肪代謝。
3. 影響生育能力
2007年,歐洲進行了一項覆蓋6萬例口服避孕藥處方案例的主動監測研究,對2000多名服用避孕藥停藥后的婦女生育情況的觀察顯示,停用避孕藥后一 個月經周期有21.2%的婦女懷孕,與同年齡未用避孕藥的婦女懷孕率相當;停用避孕藥后一年有79.4%的婦女懷孕,其結果也和同年齡未用避孕藥的婦女懷 孕率相當。
4. 造成月經紊亂
幾乎所有的緊急避孕藥都是通過對排卵和子宮內膜抑制而起作用的,并且用藥劑量高(一次相當于8天的常規短效口服避孕藥量),因此,在同一月經周期內連續、多次服用緊急避孕藥,會增加月經紊亂的發生幾率,也會增加失敗率。
而短效口服避孕藥通常可以使你的月經變得很規律,經量減少,并且痛經減輕。但錯誤的服用方式同樣會導致月經紊亂,從而出現異常增多的月經。比如未按照 處方資料進行服用、漏服或錯服等,導致機體內的生殖激素水平紊亂,子宮內膜的發育受到影響而發生異常出血。目前口服避孕藥是很有效的一種避孕手段,在生活中我們只科學合理的使用它,還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的。
么么提醒:短效口服避孕藥只要規律服用,不漏服也不過量,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服用者每年必須定期體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吃避孕藥。此外,最好在醫生建議和指導下使用此類藥品,而不是參看其他人的服用方式。